上海建桥学院赋予学雷锋活动文化含义

春回大地之时,3月初,上海建桥学院又有510名学生分别获得金、银、铜质“雷锋奖章”。该校从发现挖掘身边人、身边事的闪光点做起,评选表彰弘扬雷锋精神好人好事,并将其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,用以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向上向善。这一坚持了7年的做法,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而扎跟广大师生心中。

倡导做“平凡善者”

设立雷锋奖章的创意,最早是由该校董事长提出的。他认为,雷锋精神中很重要的是平凡和行善,一个平凡的人,长年累月助人利他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,也是高校育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。该校注重传承中华民族“善”文化,凝炼出“感恩、回报、爱心、责任”校训,并以校训内容为引导,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,在师生员工中倡导做“平凡善者”。20063月,学校首次把镶有雷锋头像的金、银、铜质奖章分别授予299名学生,用以表彰他们在见义勇为、乐于助人、义务献血、帮困助学、服务社会、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。

从这一年开始,以后的每年3月份,该校都坚持开展评选表彰学雷锋好人好事活动。评选活动按0.3%1%3%的比例,经学生海选、班级推荐、系部审核和学校终审等环节,分别评选出金质、银质和铜质雷锋奖章,整个评选表彰过程成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。

这一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,一个个“校园雷锋”都来自自己的身边,雷锋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,雷锋精神也并非可望而不可及。只要你做了,你就是一个“雷锋”。于是,学雷锋、做好事在该校已成风气,“雷锋奖章”也成了该校的文化品牌。7年来,共有2747名学生先后获得过雷锋奖章。

 

树立起道德标杆

商学院06级学生王天一,是金质雷锋奖章获得者。20087月,她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,挽救了浙江一位小她1岁的白血病患者,成为上海市第128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

熟悉和亲近最易打动每一个人。王天一这位“80后”女孩的凡人善举,其正面效应在学校被不断放大。“同为80后,王天一能做到,我们也能做到。”紧随其后,信息技术学院08级学生马依琳,不但在中华骨髓库留下自己的血样,而且报名参加了上海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俱乐部,积极参加俱乐部各项志愿者活动。小马还是上海儿科医院“阳光小屋”的志愿者,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陪伴白血病患儿,给他们送去温暖。

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程琰是2009年进校的,她每天上课都要经过学校的中心雕塑雷锋铜像,“学雷锋,我能做些什么呢?”曾经获得过学校雷锋奖章的师兄师姐们成了她心中的道德标杆,进校没多久,她在一次义务献血时,毅然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。201112月,她接到上海市红十字会通知,说她和一位患者配型成功,让她考虑一下愿不愿意捐献,她很干脆地回答了3个字“我愿意”,事后才去征求父母的意见,得到父母的支持,一俟时机成熟,她随时将走上手术台。今年3月,程琰同学被学校授予雷锋金质奖章。

构建和谐精神家园

历年雷锋奖章获得者的事迹材料显示,这2700多名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们的品格、习惯和性情等方面的闪光点,都是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反映出来的,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践行方式,诠释心目中的“雷锋精神”。学校雷锋奖章的评选,也因此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,更不求十全十美,相信“每个人都是金子”,只要有闪光点,就能戴上雷锋奖章。

文化传播学院03级学生马绮红在地铁上发现有人偷了手机正向站台逃窜,就在车厢门要关上时,她毅然跳出车厢,奋力追赶,直至将小偷扭送派出所。商学院06级学生包俊峰是校图书馆的常客,只要是他借看的书,他都会细心地为这本书包上书皮,看到哪一页有破损,他也会给一一补好。机电学院07级学生高锐热心学生社区管理工作,风雨无阻走遍全校2300多间学生寝室,检查并纠正违章用电现象。商学院10级学生夏雪媛为同班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的女孩推轮椅、背上楼,照顾她的生活……他们就是因为做了这些点滴小事,因为献出过一份细小热情,而获得了学校的雷锋奖章。

评选“雷锋奖章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,已使更多学生自觉地将新时代雷锋精神从校园向社区延伸,表现出一种担当社会责任的公民意识。学校与辽宁省抚顺雷锋小学结为友好学校,在雷锋小学设立“建桥奖学金”。商学院的肖子俊同学在家发现邻居家浴室窗户冒出热气,便想尽办法进入邻居家门,救出因洗澡引起血管破裂的七旬老人;商学院的孟埂同学在寒假期间,邀集邻家伙伴,自觉在小区巡逻,维护小区安全;新闻传播学院毛东宇同学组织“关注在沪外来农民工子女”暑期实践活动;2010年雷锋奖章评选更是突出服务奉献世博会,获奖学生中有近半是世博志愿者……他们获得了学校雷锋奖章,学校也因为他们赢得声誉,一封封来自社会的感谢信,称赞这些年轻人在为社会道德大厦添砖加瓦。

一枚枚“雷锋奖章”,一个个“校园雷锋”,形成一个优秀学生群体,影响并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师生员工弘扬雷锋精神,争做“平凡善者”,把上海建桥学院创建成和谐精神家园。

发布时间:2012-02-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