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师雷锋金奖系列报道② 护理郑恩玲:十年如一日,甘为孺子牛

郑恩玲,女,1961年生。从护理系开创工作至今,现为护理系实践教学人员。2020年获教师雷锋奖。


如果说医疗前线是战场,那么实训室就是“副战场”。建桥的基础护理实训室、临床护理实训室、母婴实训室、儿科实训室……从2011年建桥护理系成立之初,郑恩玲便与它们朝夕相处。

她也伴随建桥“护理系”一起走过了十个春夏秋冬,见证着数千名青涩的学生逐步成长为一线的医护“战士”。


 

冰冷实训室,暖意融融

护理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,医疗基本操作技能是一个护理学生的基础。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时候进行技能操练,郑恩玲便将实训室全天开放,包括早晚自习与午休时间。她也会从旁指导,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。在护理系创办初期,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,郑恩玲还选择留住学校,一心扑在了建桥。

“她像关爱子女一样关心学生,有时怕大家为了赶去学习,来不及吃饭,她一定会为同学备好干粮。”工作后,上海首批援鄂医疗支援队成员、护理系2015届校友诸玫琳常会回想起,实验室那段胃与大脑同时获得满足的学习生活。

“我刚来建桥的时候,不像其他同学有一定专业基础,所以在课余时间,我都会去实训室操练。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,郑老师都会耐心和我讲解。”曾荣玲老师2011年来到建桥护理系求学,与郑恩玲老师相识相知。“后来我留校了,郑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帮助我,遇到她是我的荣幸。”



现在的郑恩玲把一线的教学授课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年轻人,她自己则身居幕后,管理维护好实训器件。每次上课前,郑恩玲都会耐心周到地准备好实验器件,并细致地进行检查与核对。

护理系的唐巳豪老师深有体会,“因为课程的关系,我经常会在实训室里给同学们上课。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之外,上完课后,郑老师还会来主动来询问我今后一两天的课程安排。”


热心“郑妈妈”,山东好人

雷锋身背书包、阔步向前,看着万千建桥学子来来往往。周星增董事长一直提倡“平凡善者”理念,他始终坚信,“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能人,更加需要好人。”

“我从16岁进入军区当护士,那会在部队里就提倡‘学雷锋’,所以来到建桥之后,看到雷锋像时就倍感亲切。在我看来,雷锋精神就是‘无私奉献、爱岗敬业’。” 



简简单单的八个字,说起容易做起来难。带着山东人的特质,热情好客、朴实仁厚,多年的护理生涯又带给了郑恩玲更为广博的胸襟,郑恩玲是这么理解雷锋精神的,也坚持在岗位上这样去做。

健康管理系主任姚美芳谈到“我19年从医院来到高校,初来乍到什么都不认识,那会儿是郑老师带着我慢慢地了解护理系,融入到建桥这个大家庭中,对民办高校也有了全新的认知。”


18级护理系学生王昊快临近毕业了,她回忆道,“郑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,她为人大方热情。我那会儿在实训室勤工俭学,郑老师会经常来看望,还会带一些水果之类的给我们。”

无论大事小事,也不管是同事还是学生,“郑妈妈”总是身怀感恩之心,去关爱他人。

 

迈向新征程,甘为孺子

2011年,建桥护理系成立。从之初的三个班到如今的八个班,从原来近百人到如今的三百人。全系教师也由原先的3名增加到如今的26名。

“看着现在的护理系,真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,看着他一点点的成长。”郑恩玲感慨地说。

偶尔,郑恩玲在工作中,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刻,而在这所雷锋校,有还有更多一起守护这个“孩子”成长的点滴过程。

2015年,建桥学院从康桥整体搬迁至临港。郑恩玲管理的20多间实训室需要打包、整理、搬运,其中还有些重要人体标本,在人手及其紧张的情况,郑恩玲一时陷入了困境。“设备的打包整理可以应付,但作为一个女同志,搬运那么多器件我只能依靠团体的力量。很多老师、同学和后勤的师傅都来帮忙,大家齐心协力、攻克难关,一起把那么多间护理实训室搬到了临港。”



“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,建桥护理系只会越来越好。”20193月,“护理学“获批本科新专业。2019年底,新冠肺炎爆发,“医生”、“护士”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。建桥学院适应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大健康事业发展需要,加快结构转型,紧密对接社会需求。20202月,“健康服务管理”获批本科新专业;同年6月,上海建桥学院成立健康管理学院,服务于推进“健康中国”战略,培养专业基础扎实,具有治疗、护理技能和健康产业服务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。

既然选择了,便不问风雨。“护理学本科的获批,健康学院的成立,我相信建桥的护理系一定会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。我其实到了退休的年纪,建桥需要我,我便在这里,过去的十年是这样的,今后也会是这样。”

  


发布时间:2021-03-05